云南新闻网

三下乡|非遗韵浓,古艺情悠——滇西非遗传承与创新之旅

更新时间:2024-09-18点击:1978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赴滇西北“融聚新韵丹青绘苍洱,共建民族通途兴云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对于大学生 “三下乡” 活动的号召,2024年7月13日至7月17日,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融聚新韵丹青绘苍洱,共建民族通途兴云乡” 暑期三下乡团队赴滇西北开展 “探寻扎染技艺,弘扬黑陶文化” 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队与白族扎染技艺省级传承人段树坤老师合影。向鸿佳 摄

深入周城探扎染技艺,守正创新开非遗新篇

实践团队率先前往具有“民族扎染之乡”美誉的周城,并在大理周城璞真扎染博物馆参观学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璞真扎染坊。布鲁尔 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族扎染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兼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馆长段树坤老师为团队成员详细地阐释了扎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扎染工艺在中国已经存续了千年之久,其制作流程包含设计图案、扎花、浸染、拆线、漂洗等诸多环节,在每一个环节倾注心血,方才能够创作出图案精美、品质上乘的扎染精品。不仅如此,扎染博物馆还收藏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众多珍贵的扎染作品,形象地展现了扎染技艺的传承与演变。

团队成员参观扎染博物馆。布鲁尔 摄

在采访过程中,传承人段树坤老师屡次强调白族扎染的繁复工艺与匠心独运。他表示,白族扎染之所以能够在新时代依旧绽放生机与活力,离不开守正创新。“每一种新花样的创造与应用,都需耗费十七八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我们首先要将传统工艺熟稔于心,而后依据当下的需求进行创新,如此扎染的生命力才会愈发强大。” 段老师如是说道。

团队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段树坤老师。布鲁尔 摄

参观学习结束后,团队成员亲身感受了扎染的制作工艺。从设计图案、布料折叠、捆扎再到染色,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趣味。通过这次体验,成员们深切领略到了扎染这一传统工艺的精湛与魅力。

团队成员体验扎染工艺。布鲁尔 摄

寻黑陶踪迹访剑川古城,于世代传承见坚守初心

甸南与土陶的缘分,从海门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中便能略见一斑。数千年的制陶历史,曾让 “土陶” 成为甸南的历史文化符号。在鼎盛时期,甸南的大部分人家都会烧制土陶,形成了陶制品一条街的繁荣景象。黑陶以其独特的黑色、光泽以及精美的纹饰而闻名遐迩,是云南省的重要传统工艺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曾经盛极一时的土陶几经兴衰,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但对于剑川白族土陶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董月畅一家而言,陶的分量始终重若千钧。

黑陶作坊负责人杨城斌邀请团队一同用黑陶茶具品茶。布鲁尔 摄

实践团队的第二站来到了剑川县董月畅黑陶手工坊进行参观学习。在采访过程中,董师傅介绍道,剑川黑陶的制作技艺需历经多道工序,每一步均需人工操作,从泥土的选取、处理,到手工塑形,再到烧制,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把控,每一步都彰显了传统工艺的精湛与细腻。采访结束后,董师傅引领团队成员参观黑陶作坊,观看黑陶的制作流程,并详细解读黑陶的制作工艺,共同目睹了黑陶开窑的整个过程。

7月13日黑陶开窑场景。布鲁尔 摄

忆及初次见到董师傅时,他正在为新制的陶罐制作盖子,陶泥在他手中延展成优美的弧线,手工艺品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然而,这蕴含深厚历史底蕴的非遗黑陶也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

2006年,兰花市场呈现出繁茂之态,黑陶花盆因其良好的透气性备受青睐,市场随之繁荣起来。兰花热消退后,制作黑陶器具的匠人大多因生计难以维持而转行,仅剩的几家经营户,除经营黑陶外也不得不销售外地上铀的陶器品种,剑川黑陶逐渐退出市场。面对萧条的市场,董师傅并未选择放弃,而是大胆创新求变:舍弃传统的大瓮大盆大缸大罐,将粗笨的黑陶精细化,让质朴的土陶与现代元素相融合,把剑川木雕技艺以及现代造型艺术的元素融入其中,使黑陶既古朴又现代。

传承人董月畅老师精心制作黑陶器具过程。布鲁尔 摄

数年来,董师傅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创新、研发,多次前往外地积极与各地制陶艺人学习交流,持续在传统的陶器制作中融入新的创意,将单一的品种多样化,让剑川白族土陶以崭新的姿态重获新生,逐步迈向市场化。

沉寂多年的剑川白族土陶市场逐渐复苏,传统的黑陶手工艺再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如今,董师傅的儿子董志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以剑川白族土陶制作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打造剑川黑陶特色品牌,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在 2021 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的《2021 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入选人员名单》中,董月畅之子董志明就是其中之一。

董月畅老师向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黑陶传承故事。布鲁尔 摄

董师傅在与团队分享过往经历时,脸上总是洋溢着真挚且略带腼腆的笑容。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制陶,至今已走过近半个世纪。近五十载的坚守与热爱让这门手工技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闪耀光芒,这让团队深切意识到遗不仅是对技艺的学习,更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流。团队成员们被当地工匠的坚守和传承精神深深打动,也深刻领悟到非遗技术的传承不单单是手艺的延续,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实践团队与传承人董月畅老师和黑陶制作工坊负责人杨城斌合影。布鲁尔摄

正如胡和平先生所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 团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为绚烂的光彩。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白族扎染和剑川黑陶等非遗技艺必定能够得到更完善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文化动力。(通讯员 | 段枭霞 孙方慧 文字 | 赵思远 陈悦 摄影 | 布鲁尔 向鸿佳 指导老师 | 龙建成、地力胡马尔·艾合买提、金晶)